01
教育路上最大的觉醒,
就是“接纳孩子是个普通人”
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后,经常在网上看到一些人分享多年付出的成果。
有的孩子考了500多分,父母兴高采烈准备记录查分瞬间,但或许是因为没有达到预期值,父母当场黑脸,扭头就走。
有的孩子明明自己拼尽全力考的也不算差,但看着别人更加优异的高分成绩,还是陷入了自我怀疑和对未来的迷茫。
看着各种欢喜和心酸无奈交织的瞬间,不禁想起去年高考期间,引发全网热议的一位考生妈妈。
去年高考放榜后,山西一位妈妈激动地在网上晒出了女儿高考成绩,文科,总分考了438分。
在她看来,女儿把最好的一次成绩给了高考,分数虽然不高,却是孩子高三所有成绩里最好的一次,令她十分欣慰,也特别满意。
这篇帖子在网上传播后,得到了极高关注,不少网友表示十分赞赏这位妈妈的心态和格局,有人感慨:
“这是多少人求之不得的父母,接受孩子不完美,欣赏自己孩子的父母真的屈指可数。女孩能拥有这样的妈妈,已经成功一半了.....”也有人在看到这份喜悦后,开始泼冷水,在事件相关的评论区嘲讽道:
“438分二本线都过不了,上不了二本,真的开心吗,有啥值得庆祝的?”然而事实上,对于这位母亲而言,孩子超越了自己以前每次的考试,战胜了从前的自己,就是最值得庆祝的喜事。
所以她会欣然夸赞女儿,你进步真大!
现实生活中,见过很多父母,时常会陷入一味攀比和较劲的状态。
看着别人家孩子的醒目高分,就难以接受自家孩子努力过后的成果;
看着别人家孩子在学习、特长、处世时的过人表现,就处处嫌弃自己家孩子的平凡。
作家刘墉曾说:“成长是一种美丽的疼痛。”
图源/视觉中国
在通往未来的成长路途中,对于每个孩子来说,总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和挑战,也总会有各种未知的坎坷出现,比如一场考试的失利,比如面对自己在学习方面天赋不足的残酷现实。
有的孩子最终从容且安稳地度过了每段关卡,即便成绩一般,后来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闪闪发光。
有的孩子却深陷情绪的漩涡中,找不到前行的方向和动力,就此放弃了自己。
两者区别就在于,父母是冷眼旁观,还是学会接纳孩子的不完美,懂得及时拥抱孩子,照亮孩子前行的路。
仔细想想,在每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父母的鼓励和肯定,正是治愈疼痛的最佳良药。
教育路上最大的觉醒,其实就是:接纳孩子是个普通人。
接纳孩子的平凡,不是降低对孩子的要求,更不是彻底地在教育中摆烂,而是以一种更加平和、理性的心态去看待孩子的成长。
高考结束了,不管孩子分数高低,都别忘了给他一个拥抱,记得肯定他的努力付出。
当父母懂得接纳孩子的不完美,允许孩子有不足和缺点,并在孩子遇到难题时坚定地陪在他身边,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和及时的肯定。
孩子才能从中获得足够的力量,父母也能因此从过高期望的枷锁中解脱出来,避免两败俱伤的结局。
图源/视觉中国
02
一个家庭最好的模样:
父母心态松弛,孩子价值感高
著名教育专家皇甫军伟曾在讲座中提到一个观点:
“只有容得下孩子缺点的人,才能养得住孩子的优点。”在一些父母的眼中,自己家的孩子似乎永远一无是处,没有丝毫优点,比别人家孩子差得太远。
可正如皇甫军伟所说,孩子的一个缺点就把父母的内心装满了,父母又如何能看得到孩子的优点。
尤其是在孩子低谷的时候,父母对孩子的爱和包容,就可以让孩子在最低处反弹,超越自己。
换句话说,教育过程中,父母拥有什么样的心态,孩子最终就会塑造什么样的自我价值。
前两天,刷到一个点赞很高的视频,令我热泪盈眶:
天津的一辆大货车上,父亲一边开车,一边焦急等待坐在旁边的儿子报高考分数。
儿子看了许久手机后,沮丧地表示,想去的学校去不了了。
父亲不解:“怎么去不了了?”
儿子心烦意乱,但还是回答道:“差那么十几分!”
父亲听完儿子的解释,突然间沉默了,过了一会儿,他拿出一堆纸片,上面写着自己查的学校信息,希望上面的资料和指南能帮到儿子。
随后他又安慰儿子:“不管选啥学校,爸供你就行了。”
见儿子还是不说话,父亲又不紧不慢鼓励道:“抬起头来看看前方,前面不都是路吗,一片光明。”
这段视频在网上发布后,得到了众人的一致称赞,有人直呼他是“王者心态”,让人佩服。
这段开解,看似只是短短两句话,但其中蕴含的能量,将是孩子在未来路上最扎实的底气。
人生这场旅途中,一个人最好的状态,往往就是不畏惧困难、不轻视自己的勇气和自我价值感。
而一个家庭最好的模样,莫过于父母心态松弛,允许一切发生,敢于直面挫折,为孩子树立好榜样。
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,往往拥有更高的价值感和更强的自信心,能为自己打造出一个强大的精神内核,自然能把未来的路走的越来越顺。
《哪吒2》热播时,导演饺子在采访时谈到的成长经历一度启发了无数父母。
饺子在很小的时候,就爱上了漫画,但长大后,为了更好的谋生,他在高考后报考了医学。
毕业之后,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心底最深的梦想,于是最后又选择放弃自己大学所学的专业,潜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漫画创作中。
那几年时光里,在别人眼里,他整日在家“啃老”,所以无人理解他的选择和坚持。
父亲去世后,他和母亲只能靠着母亲那一千多块的退休金生活,可母亲从未有过半句怨言和指责。
最艰难的日子里,饺子的母亲屏蔽了外界的非议,始终支持儿子去追求梦想,给予了他足够的理解。
在母亲的鼓励和托举下,在饺子充足的信心和才华的加持中,他创作出了不断破纪录的《哪吒》,一次次创造了人生的高光时刻。
《正面管教》中有段话说的很对:
“孩子只有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氛围中,才能培养出自律、责任感、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,才能学会使他们受益终身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技能,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绩。”很多时候,父母总觉得成就一个孩子的关键点在于聪明才智,但却忽略了:
价值感缺失的孩子,是很难稳妥立于人世间的。
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,还是在教育过程中,若父母都能保持一个好心态,赋予孩子向上的能量,孩子自会拥有属于自己的精彩纷呈。
教育最大的谎言,或许就是:所有孩子都必须出类拔萃,却没人教他们如何自得其乐。
想要孩子成长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,自己首先应当成为精神富足、内核稳定的父母,不必把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强加在孩子身上,也无需过分在意别人对孩子的评价。
好的父母,往往就是孩子成长路上最温暖的那束光,为孩子指引正确的方向,用心托举他们奔赴美好的明天。
图源/视觉中国
03
真正拥有大智慧的父母,
早就做到了不焦虑、不较劲、不内耗
哈佛大学持续数十年的“格兰特研究”曾揭示:
决定一个人人生幸福的重要因素,不是智商,也不是财富,而是良好的人际关系、心理健康,以及积极的生活态度。
这个研究结果背后暗藏的,不仅是每个人本身,需要对自身生活树立的人生观。
也是作为父母,在教育过程中,应当帮孩子尽心塑造的积极心态和正确培养孩子的方式方法。
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位高考438分考生的妈妈,在很多人成绩至上的理念中,她能够抛开外界的眼光和评价,真诚地为女儿的努力和进步感到骄傲,本身就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。
还有那个在家长会上,一段发言引发全网点赞的父亲,几句话让很多家长受到启发:
“我儿子成绩差,给班里拖后腿了,真的很抱歉。但是我依然相信他有个美好的未来,因为他的心态很强大。而强大的心理和情商,同样是进入社会后很重要的东西。”诚然。教育不是一场你追我赶的竞赛,而是一场温暖的陪伴与成长。
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光芒,为人父母,要做的不是去掩盖这光芒,而是用爱和理解,让它更加闪耀。
真正拥有大智慧的父母,早已做到了这“三不”:
(1)不焦虑,用“成长思维”代替“结果评判”。
焦虑,通常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和对“失败”的恐惧。但真正的教育,不是确保孩子每一步都“正确”,而是让他们有勇气面对未知。
可以在家庭教育中,督促孩子自己制定合理的人生目标,不要直接要求达到完美,而是先设定小目标,当孩子达到目标后,再逐步推进。
不要仅以成绩作为衡量孩子的唯一标准。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品质,如遇到难题时坚持不懈的精神等,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。
同时,父母也要学会察觉自身情绪变化,当感到焦虑时,尝试通过运动、阅读、与朋友倾诉等方式缓解。
(2)不较劲,允许孩子“做自己”
停止横向比较,时刻提醒自己,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,有自己的成长节奏。当想拿孩子与他人比较时,及时转移注意力,将关注点放回孩子自身的进步。
在孩子面临选择时,如选文科还是理科、参加哪个社团活动,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理由,给予建议而非强制要求。
比如孩子想选择理科,即便父母认为文科更适合,也应尊重孩子的决定,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。
(3)不内耗,减少家庭情绪消耗
内耗的家庭,往往因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,消耗孩子的心理能量。
情绪稳定的父母,才能给孩子真正的安全感。
夫妻双方,也可以定期交流教育心得,根据孩子的成长情况调整教育策略。
图源/视觉中国
最后,想把博主“晋城爸爸在郑州”讲到的一个教育观分享给所有人:
“我喜欢我的孩子,不管他什么样,我都喜欢。别人家的孩子再优秀,那是别人的风景,我孩子不跟别人比,他独一无二,谁也比不了。把他带到这世上,就是咱们当父母最大的福气。无论他是高是矮,是静是动,他存在的模样,就是我爱的方向。”请记住,教育的终极目标,不是让孩子成为别人眼中的“成功人士”,而是帮助他们成为一个身心健康、有独立思考能力、有责任感,能够从容行走于世间的人。
来源/中学生听书
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